首页
|
人力资源原创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载
|
人力资源论文
|
人力资源原创论文
|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
|
人力资源免费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论文 →
人力资源专业原创论文
现成论文 →
人力资源专业论文
当前位置:
人力资源论文网
->
人力资源免费论文
->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四)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四)
本文ID:LW147704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四)
孙子的“因敌胜兵”谋略、老子的“适当权变”思想、孔子的“守弱用柔”谋略都是这一管理风格的集中体现。孙子在论述作战指导思想时指出:“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9根据时间、地点、条件而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战争的动态中求胜的用兵之道,体现了我国古代“权变”思想的萌芽。在谈及权变的必要性时,就连孔子也发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30的感慨。其中所包含的适当权变的思想,体现了艺术管理的原则。
与之相比较,我国道家更是充满了东方智慧,尤其是老子“守弱用柔”的权变谋略更是艺术管理的典范。这一谋略的第一步“静观待变”,就是要求管理者不要为管理活动中的动和变所迷惑,要冷静面对,临事不惧,反而可能略胜对手一筹。第二步“弱用之术”,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31这句话充满了辩证色彩,一般人都认为强胜弱,刚胜柔。老子却一反常人之见,指出刚强不过是事物加速走向灭亡的征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减,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32值得强调的是老子所讲的这一“守弱用柔”谋略并不是要求人们一味地为柔用柔,而是要求人们以柔为用。
自然界弱兔胜悍鹰就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典型事例。艺术管理的确是东方智慧应用的集中体现。将这一原则用之于现代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1)努力将管理工作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以期形成独特的领导风格;(2)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应地改变管理的方式和技术,始终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1.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对旧中国的企业进行了全面的生产、制度改革,并大量引用了原苏联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创造出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是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落后的思想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之后,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由于历史上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加上封建社会多年的宗法专制统治,使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具体表现在: (一)重政治而轻效益的偏向 千百年来,中国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总把本阶级的政治利益置于首位,不惜阻碍破坏经济的正常发展。久而久之,"政治中心"成为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党没有及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深深渗透到社会各地区、各部门中,使得我国企业管理工作上也披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首先,企业行为政府化。企业成为了国家的行政组织或政府部门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人格。企业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目标选择、经营观念等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和影响,为此,企业常常主动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意愿,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利益。 其次,企业内部结构行政化。政企不分、政经不分,组织机构和编制同国家行政机构对口,管理规章制度参照国家行政机构标准制定,企业行为中政治任务压倒一切的倾向较为严重,经济色彩大大淡化。 第三,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在生产经营中,领导者往往注重行政命令,爱算政治帐,不善于算经济帐。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工作,领导者常常凭主观理想办事,企业不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 (二)重专制而轻民主的偏向 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是封建专制管理的国家,民主管理的空气非常稀薄。战国时期,孟子曾主张"民贵君轻"。但这种"爱民"、"为民"之说并没有真正得到封建帝王的认同。相反,在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专制型管理方式。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难以杜绝。 (三)重人情而轻法制的偏向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四)重情意而轻利益的偏向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被一些传统观念理解为合乎管理阶层的礼制的行为规范,"利"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孔子的管理学说显示出"贵义贱利"的明确意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进一步把"义""利"对立,认为"利"是引发个人作恶和社会动乱的总根源。提倡"利",必然会危及"义",从而导致乱天下的恶果。而宋明礼学,更直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把封建统治阶级的管理思想行为规范和物质欲望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两极。 建国以来一个时期,我们在"左倾"管理思想的影响下,脱离群众对实际生活的物质需求,幻想不去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就能达到共产主义,这是十分可笑的。我们曾大力批判企业中"利润第一"的管理思想,排斥"物质奖励"的管理方式,这就从根本上压制了个人和企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从根本上承认了"利"的合法性。当然,当代企业重"利",也提倡"义"。这个"义",广义讲是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狭义说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主体伦理意识的建设问题。当前我们讲"义",不再是脱离实际历史条件的管理思想,也不再是与"利"的对立,企业只有提倡合理的"义"和"利",才能正确地解决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关系。 (五)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但与西方管理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它虽然处处讲人,但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在"均同"思想影响下,总体是神圣的,至高无尚的,个体则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这种总体对个体的排斥,构成了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在企业管理上具体表现在: 首先,在企业管理思想上,我们曾经偏重于那些重总体,轻个体的学说。比如:建国后,重视对原苏联管理思想的引进、吸收和探讨,而这种管理思想的一个特点是维护了一种总体至上的观念。反之,对西方国家比较强调个性和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思想,弃之不顾或否定批判。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
/8/8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
(充值:元)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四)
......
本论文《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四)
》在
人力资源免费论文
栏目,由
人力资源论文网
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rlwen.com 更多论文,请点
人力资源论文
查看
上一篇
:
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
:
浅谈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点击查看关于
中国
传统
管理
思想
现代
企业管理
的相关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人力资源原创论文
人力资源开题报告
人力资源免费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载
人力资源原创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人力资源外文翻译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