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择沟通方式可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不同的沟通方式有不同的沟通功能,所以,即使同一沟通主体面对同一沟通对象,也要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种沟通方式,以达到高质量的沟通效果。
1、沟通方式要适应不同沟通层次的需要
根据沟通双方信息交流的深度,沟通一般分为信息、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信息层次是沟通的最基本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沟通双方完成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的任务,使信息得以交流。情感层次是指在信息交流中,伴随着情感体验,双方相互吸引或排斥。行为层次是沟通的最高层次,是沟通双方的行为互动层次,是沟通的最终目的。
沟通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沟通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随着沟通层次从信息、情感到行为的提高,沟通方式也应从以浅层沟通为主过渡到深层沟通为主、从单向沟通为主过渡到双向沟通为主、从正式沟通为主过渡到非正式沟通为主、从语言沟通为主过渡到非语言沟通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方式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沟通质量的高低。如在行为层次沟通阶段仍采用语言沟通方式,则双方就很难充分地相互了解和交流。
2、沟通方式决定沟通内容的完成效果
在沟通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沟通内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例如对于必须当面才能讲清楚的事情,就要选择口头沟通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而如果采取电话、电子邮件等沟通方式,则可能无法准确的传递信息,从而直接影响沟通质量。这是因为口头沟通能提供大量的信息线索,可以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即时反馈,能够充分地展示人格魅力。而电话、电子邮件的沟通即不具备这些优势,当然对于当面不好意思说的话,即可采用电子邮件的沟通方式。
3、沟通方式与沟通对象和沟通情境密切相关
首先,应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选择沟通方式。比如和年轻人沟通要多讲时髦的话;和老年人沟通一般采用稳定传统的字眼;和工人、农民沟通时说话就要淳朴、直爽。这样你和对方的语言文字就是同步的,会让对方有种亲切、被理解的感受,否则会使对方难以认同,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必然会大大影响沟通的质量。
其次,要根据沟通时的情景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例如,在优雅温馨的场所,大多情况下比较适合商谈合作事宜,一般采用正式沟通、浅层沟通,并保持轻松的心情来调动对方的情感。而在不受拘束的场所,如酒吧等,即适宜非正式沟通、深层沟通等方式。
4、沟通方式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的质量
原驻法大使、现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说:“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凝聚如一个村庄时,与村里人交流,不仅需要语言无障碍,还有语言如何恰到好处。”吴建民的观点体现了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否则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比如东方人的沟通方式有含蓄温和的特点,有时对于不同意见并不当面提出;而西方人的沟通方式即有清晰明白的特点,尽可能丰富、真实地表达个人意见,如果遇事不明时,立即发问,决不保留或等待。因此,在与西方人沟通时若仍采取过于含蓄的方式,难免会影响双方的充分了解,使沟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现有沟通方式在提高沟通质量方面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沟通方式在提高沟通质量方面的成效
1、沟通方式的革新带来沟通效率的提高
在当今信息一体化的社会里,特别是自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沟通。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信息的交流才逐步实现社会化、全球化的格局,才能形成信息一体化的时代。
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易传输、高保真、容量大、处理快等特点,使人类的信息沟通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沟通方式的规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而联络方式的成本也更加经济。电话、电报、传真、电子邮件、MSN、QQ等聊天工具的联络方式极大地提高沟通效率,节约了沟通的成本。
另一方面,网络沟通将“人—人”交流关系演变成“人—机—人”的关系,其在沟通的过程中是以电脑作为沟通的渠道,主观上可以拉近或放远沟通的距离,穿越了沟通时空的限制,且网络沟通有着灵活性和自由性的特点。这种非面对面的沟通使人们在交流时不用太顾忌社会规范压力,能够充分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交流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
2、沟通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沟通质量
在企业等社会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由于职位的差异导致的心理上的差异极大地影响双向沟通的效果,部属不敢在主管面前畅所欲言,无法简明扼要、干脆利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担心自己由于语言不当而损害其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
现代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越来越重视沟通环境的改善,特别是组织内部不同级别的人员之间的双向沟通。比如联邦快递公司的员工如果对上司有异议,可通过在会议上提出对上司的意见,上司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向下属提出改善方案,完善自我。可见双向沟通对促进人际关系和加强双方紧密合作起着重要作用。现代的企业沟通,也越来越多地从单向沟通转为双向沟通,它能促进企业组织内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提高沟通质量的效果。
(二)现实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障碍对沟通质量的影响
语言是最重要又是最难掌握的沟通工具,即使讲同样的语言,由于教养、职业、身份的不同对语言使用也有相当的差别,从而形成沟通障碍。且看下例,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的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的意思,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懂整句话的意思,只听得懂“价”这个字,大概知道是在询问价格,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少,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一句也听不懂,于是摇摇头担着柴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词来传达信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话,过分的修饰会损害沟通效果。
2、文化背景差异对沟通质量的影响
首先,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差别更大。比如中国人见面习惯的问:“你吃了吗?”,如果双方较为熟悉还会问:“你现在在哪工作呢?”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正常的,而西方人却有可能认为我们是多管闲事、不礼貌,甚至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这种认识常常使沟通难以顺利进行。
其次,习俗的差异也会影响沟通的质量。习俗即风俗习惯,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点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因素。 在福建一带的“疍(dan去声)民(水上民居)”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风俗习惯;在他们的船上吃鱼,千万不能将鱼身翻过来食用,否则就是兆示:出海的渔船可能翻船。在他们心中“翻鱼=翻船”,是不好的预兆。虽然有些迷信的色彩,但是传统文化在此积淀已久,惯例由来如此,如果你在“疍民”家中吃鱼,若翻动鱼身,主人家是会不高兴的。因此忽视习俗因素常常导致沟通质量下降甚至沟通失败。
3、观念障碍对沟通质量的影响
观念属于思想范畴,由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淀而成,观念本身是沟通的内容之一,同时又对沟通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有的观念能促进沟通的有效进行,有的观念如封闭观念排斥沟通、僵化观念窒息沟通等则是沟通的绊脚石。
比如自我认知的偏误会影响沟通的质量。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很多都带有个人偏见。如企业招聘时都觉得用男职员要比用女职员好,这就是一种偏见.因为社会学家证明的结果,女人和男人的智慧是差不多的,只有对某些危险的事情,女人的体力差一点,持重的事情女人的精神负担不了,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女人的工作能力。因此,认知的偏误就形成了沟通的障碍。
4、地位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沟通双方地位的差异造成心理的沟通障碍,特别是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下级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或主动沟通中,常常担心说错、害怕承担责任、伴有焦虑等情绪,导致沟通不能在宽松流畅的氛围中进行,形成沟通障碍。而在向下沟通的过程中,主动沟通的是上级,虽会受到欢迎和拥护,但毕竟有时会居高临下,造成下属的压迫感和紧张,也会形成沟通障碍。平行的沟通虽然地位的差距不大,但位置职务的重要与否、资历深浅、组织中成员的认可度等,都会形成地位的优越感或低下感,从而引发心理障碍,造成沟通的不畅。
三、国内外提高沟通质量的成功经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沟通方式对沟通质量的影响(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