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孕育电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也是电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电影摄制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成功的电影企业文化,电影企业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时形成的,她是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的企业内部的一种的共识。因此,电影企业在其组织变革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其企业文化的培育,形成其独具特色的东西,以区别于其他的电影企业,迎对电影市场的挑战。
第五章: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业人力资源的竞争与展望
一、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竞争情况
电影一向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最后的文化堡垒之一,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0)对我国电影业的影响及为深远。外国电影资本和产品对国内电影领域的冲击不会比经济领域小.尤为重要的是,电影不同于汽车、服装等货物贸易,它是精神文化产品,或多或少要对观众产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影响观众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甚至有人担心这种精神领域的渗透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和意识形态。因此,电影行业如何应对入世将更加引人注目,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美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不到5%的国家,但是其电影却占了世界电影票房的87%,电影业在美国是仅次于军火工业的第二大产业,是继电脑、航空、石油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中国是拥有全球!/5人口的巨大市场,据美方估计,在这块市场上每年具有10亿至15亿美元的“票房潜力”,此后,每年还将增长5.1%。在美国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美国好莱坞的制片商们早就想千方百计渗透到这个市场。因此,在中国入世谈判的第一回合里就有电影,而且在整个谈判中电影的谈判时间最长。
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后存在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不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中国电影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电影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竞争的、公平的电影体制,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电影大国.因此,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各种行政干预、行业垄断下的地区割据局面,建立各种形式的发行方式,使这些方式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有利于调动制片企业、发行中介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电影生产力,使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各个环节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只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电影业的三个环节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为了打破电影生产,发行、放映业目前存在的脱节和对立状态,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电影各专业间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形成制片与发行、放映利益共同体。同时,为了更好地进入市场甚至进入全球化的多边贸易的国际市场,形成集团效益,电影业也应该向大中型方向发展,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电影企业的“航空母舰”,资产重组、人员重组、利益重组,打破小生产方式,借鉴美国电影工业的经验,组建“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影业体系。
此外,中国电影的管理机制也应该适应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电影首先看着一种文化产业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中央多次提出,电影应该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电影是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大众文化、一种文化产品;因此,电影管理应该适应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向制度化、合理化、宽松化发展。
中国电影还应该加强国际市场和后电影市场的开掘,抓住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历史机遇,扩大中国电影的海外宣传力度,开发海外电影市场。同时积极争取电影二级市场,包括复映市场、电视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附属产品的开发。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电视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副产品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5%左右。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说还基本上处在未开发阶段。
另外,中国电影教育力量还存在弱化趋势。目前我国的大学电影教育基本上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有关电影制作的教育,一种是有关电影传播和批评理论教育;后者主要在各综合性大学内,现在仍呈发展上升趋势,而前者电影制作的教育则显得很薄弱。据了解,由于广告、电视等高收益工作的拉动,有关电影制作教育的人才已有严重缺损和外流现象,这加剧了中国电影从传统电影方式过度到现代电影方式的困难,电影教育人员的史学知识和有关电影的思维能力也因此而削弱。
二、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展望情况
虽然中国电影经济状态和电影艺术状态目前都并不乐观,但是,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精神”基础,特别是有通向民主、文明、富强的“改革”潮流作为“第一推动力”,似乎我们应该有理由对中国电影的新世纪怀有憧憬和信心。一句话可以概括:拿着金饭碗去讨饭。我们大陆电影人人多是创作者,他们虽然很优秀,在国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国内却没有像这些创作者一样优秀的市场经营者。中国电影现在最缺的是好的营销者,去销售电影,让我国的电影投资形成良性循环。这种状况不改变,我们这个金饭碗迟早会成为好莱坞的加工厂。
面对WT0的挑战,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求生存求发展的严峻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我们民族电影与国外电影抗衡,并且向世界电影市场进军的保证。我们电影人只要有信心。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定位,利用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一定能够制作出为国内外观众所喜闻乐见,也能被国外观众接受和欣赏的优秀影片。利用入世的机遇改革我们的运行体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振兴我们的电影市场,并通过电影向世界传播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我们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同时,也要让中华文明传向世界各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电影人的使命。
三、世界电影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中国电影业的启示
世界电影业已经走过百年历史,中国电影诞生也九十年周年。百年中国电影是追随着时代的变革诞生和成长的,并与时代同步。经过中国一代代电影人开拓性的不懈努力;今天,中国电影正追随着伟大祖国的腾飞而扬帆起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组建和改制成股份的改革,标志着中国电影业正在同世界电影业接轨。那么,中国电影业从世界电影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它包含如下的内容:1、加强工作研究,奠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2、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3、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系统。4、注重电影企业家队伍的建设。5、组织人才创作,带动电影业发展。6、改善电影创作环境,培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温床。
总之,勇敢面对世界大势,勇于沟通并善于对应,是中国电影必须走下去的必由之路。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则是中国电影走向繁荣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市场》杂志 2001年第l期--2003年第3期
2、《电影通讯》杂志 2000年1--6期、2001年1--6期
3、《漫谈制片人》 于丽
4、《2000年中国电影回顾与批评》系列 周星
5、《人力资源开发学》萧鸣政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6、《人力资源管理》 陈元平教授(总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 2002年版
7、《管理学》 陈元平教授(总编)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 2002年版
8、《人力资源:组织和人事》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年版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