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使用要和人才的保护结合起来,主要要解决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和生活福利方面的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建立和健全劳动保护规章制度,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技术教育,另一方面是解决职工的社会保险、意外事件,以及职工的集体福利待遇。通过这些促进人力资源的更新,保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5、 文化建设
通过建立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达到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目的。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的物质资源的特点就是,人是讲感情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观点,人的社会属性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需求。合适的氛围、轻松的人际关系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有合作精神的团队,都是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组织目标
工作划分
组织设计
职位安排
能力要求、工资
待遇、工作环境
招聘更新 环境安排 现职人员考评
教育培训
人员使用
图1-1 劳动人事管理全过程 (注1)
(二)、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不同的管理理念会形成不同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法。从激励考核和文化建设方面有如下几个方法。
1、 激励考核
(1)、要素评定
这是一种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类型人员,确定不同的考 核要素,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2)、民主测验
利用设计好的考核表,在组织内选出有代表性的评议人填写,按照优、良、中、及格、差的定性标准打分,最后算出每个被考核者得分平均值,以此确定被考核者工作的档次。民意测验的参加者,一般是被考核者的同事和直接下级,以及与其发生工作关系的其他人员。
(3)、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手段,它通过满足员工的社交、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高的需求层次上调动人才的工作热情,其优点是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比较适合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
精神激励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目标激励、内在激励、形象激励、荣誉激励、兴趣激励、参与激励、感情激励、榜样激励。
(4)、其他
2、 文化建设
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巨大的意义。组织应根据其发展现状、产品特点、员工状况等,确定合理的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内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组织大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组织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它属于优良的文化还是劣性的文化,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都存在于任何一个组织中。
组织文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包括组织目标、使命、精神、道德标准等。
制度层,是外加的行为规范,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运行。
外显层,是组织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是精神层的载体。
(2)、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作用
文化环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人力资源本质上的规定性。其主要作用有:
①导向作用
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人心齐,泰山移”,组织目标就是引导成员统一行动的旗帜,一种集结众人才智的精神动力。在组织文化的影响和感召下,组织成员不仅愿意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而且愿意为此作出个人的牺牲。这就是先进的强势文化所能达到的效果。
②规范作用
规章制度构成组织成员的硬约束,而组织道德、组织风气等则构成组织成员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可以减弱硬约束对组织成员心理的冲击,缓解心理和现实之间的冲突,削弱由此引起的心理逆反,从而使组织成员的行为趋于和谐、一致,并从根本上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③凝聚作用
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黏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集聚在组织目标之下,并使每个人的思想感情与组织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达到和组织同甘共苦的境地。
④激励作用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共同价值观,在这种群体价值观指导下发生的一切行 为,必将都是组织所期望的行为,这就带来了组织利益与个人行为的一致,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群体价值观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使组织成员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劳动人事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工管理阶段
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现代机器工业开始发展,这一阶段企业规模不大,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企业管理方面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大多依靠直觉和经验来行事。员工的培养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资方为获取高利润,主要靠提高劳动定额、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和威胁解雇等手段来达到,工人则用消极怠工、故意破坏机器设备等办法与资方对抗,劳资关系紧张。在人事管理上仍然沿袭封建社会的“封爵”制和资产阶级贵族的“分赃”制,企业主凭借个人的恩怨好恶、亲疏厚薄作为招选、任用、晋升、降退的准则。
19世纪中后期以后,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爵”制和“分赃”制的过程中,主张录用、提升都凭借能力、知识和技能,进行公开考试保证人人机会均等。在此过程中,早期的经济学家提出管理人员的选聘条件是既要有事务知识,又要有专业技能,加薪和提升应根据工作成绩和技能,改变按服务年限加薪的习惯做法。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伯特•欧文以及塞姆尔•纽曼。
二、 佣管理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度,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职工人数越来越多,技术和分工日益复杂,劳资矛盾日益加深。由于当时劳动力供不应求,特别是熟练工人尤其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提高劳动效率,要求将劳动力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于是,经验性的劳工管理被科学性的雇佣管理所取代。
雇佣管理是以录用、安置、调动、离职和培训为中心的劳动力管理,它强调通过职工录用、培训、考核、工资激励等方式,让工人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加大工作强度,改进设备,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效益。
对雇佣管理贡献最大的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泰罗用时间和动作研究等方法,侧重于现场管理研究,通过培训和分工,制订相对较高的生产定额,实行差别工资制,把工人与机器设备一起组成一架高效率的机器,这样做有两个结果:一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是工人的工具化。
泰罗制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差别工资制这种缺乏人性的管理制度也造成了劳资关系的空前紧张。
三、 人事与劳动管理阶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比较研究55(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