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本文立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根据对企业用人本质的定位,阐述了国有企业用人回归本质的重要意义,在深入剖析当前国有企业用人背离本质的表现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提出了国有企业用人回归本质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安排如下:
一、 国有企业用人本质及其回归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用人本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经济性原则。2、竞争择优原则。3、人尽其用原则。4、重在开发原则。
其回归本质的重要意义:
㈠国有企业用人回归本质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
㈡国有企业用人回归本质是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㈢国有企业用人回归本质是其减员分流、调整队伍的现实需要。
二、国有企业用人背离本质的主要表现及问题
企业用人背离本质的五个表现:1、非经济性。2、非自主性。3、非技术性。4、非市场化。5、非个性化。
国有企业用人背离本质所造成的五个突出问题:
㈠用人总量过大,富余人员较多。
㈡用人平均成本过高,薪酬偏离市场价位。
㈢用人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
㈣用人流动不畅,人才难尽其用。
㈤用人缺乏考核,制约人才成长。
三、国有企业用人回归本质的途径与措施
㈠创新用人计划管理,回归用人控制机制。
㈡创新用人岗位管理,回归用人配置机制。
㈢创新用人考核管理,回归用人评价机制。
㈣创新用人薪酬管理,回归用人激励机制。
㈤创新用人培训管理,回归用人开发机制。
㈥创新用人成长管理,回归用人发展机制。
正文:
笔者所在胜利油田是一个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主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近三年来共录用大专以上毕业生约5300人,而同期流失各类人才约1700人;同时大量需要裁减的富余人员却裁而不减,造成“有用人才留不住,需求人才招不来,富余人员减不了”的尴尬局面。无独有偶,据统计,1998年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流失6万多人,而2001年和2002年仅辽宁省国有企业就有6.3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与此相反,海尔等先进企业却是有用之才招之即来,无用之人挥之即去,人才济济,人尽其用。认真分析研究二者的差距,其根本问题在于企业用人机制的差异——海尔等先进企业能够遵循企业用人规律,按照经营企业的本质要求用人,因此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人才,求得发展;而很多国有企业在用人上是与其本质要求背道而驰的,从而造成企业用人鱼目混珠、人才难尽其用,以致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所以分析研究国有企业用人机制,使其尽快回归到企业用人本质要求的轨道上来,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国有企业用人本质及其回归的意义
国有企业如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一样,是而且始终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只不过在产权关系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与其他经济成份不同之处。所以,国有企业用人既具有一般意义上企业用人的本质要求,还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性原则。这是企业用人最本质的要求,也应当是国有企业用人最本质的要求。企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其所具有的二重性看,企业首先以其“经济属性”而存在,若脱离了它的经济性就不能称其为企业。原日本国产业教育中心董事长川口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经营活动,持续而更多地创造企业效益,即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今天,这一观点已广为采纳和接受。那么,包括用人在内的企业运作就应该从这个根本目的出发——为了取得经济效益,为了盈利,以什么方式占用劳动力最经济、最有效,企业就应以什么方式进行劳动交易,吸收和使用员工。至于如何保障社会充分就业,如何解决好企业职工子女的入托、就学等“办社会职能”,那是政府部门应该考虑的事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国有企业用人回归本质的探讨(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