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就是要有效增强知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忠诚度,充分发挥知识员工的创新能力,使之形成现实的、持续的、高效的生产力,从而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和强大推动力。本文从分析当代知识员工的概念内涵及其职业特点入手,阐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征,同时针对外资企业L公司出现的知识员工流失率过高的问题,探讨了L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然后运用有关员工绩效考核和员工激励理论,对L公司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流失
【正文】:
一、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和知识员工的内涵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就率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当时他指出,这个产业包括了教育、研发、转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五大产业。随着现代世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经济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和全面,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完善。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该报告正式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如果说工业经济条件下,资金和设备等是工业产业的主要资本,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消耗;那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主要资本,就是知识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无形资产的投入。
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理论中至关重要的知识员工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众多的中外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此进行了阐述。其中费里茨.马克卢普(1981)的定义是“生产和传播知识的职业中的工作者”;彼得.德鲁克(1956)认为“知识员工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法兰西斯.荷利伯(1999)认为“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Charles Woodruffe(1999)则认为“知识员工是那些拥有知识,并且运用其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工作的人”……人们尽管从不同的侧面对于知识员工进行了描述并得出相应的判断,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在工作实践中上人们其实还是经常将知识分子、知识行业工作者、管理人员和知识员工等概念混为一谈。
我国学者孙新波等(2006)综合了中外专家学者的诸多观点,提出了一个较为综合的知识员工的定义,该定义从内涵来说,认为“知识员工就是那些掌握知识并利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为组织和企业创造财富并以此为生的职业人士。”该定义从外延来说,认为“知识员工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倾向和职业上说,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而不是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独立性和创造性;他们的工作过程是他们对自身拥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作的过程,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或智力使价值得以实现。”根据这样的定义,知识员工不仅包括了企业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也包括了众多的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工作者。本文以下论述所涉及的知识员工的概念即采用了此定义。
(二)知识员工的职业特点
那么,相对于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员工而言,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员工又有哪些特点呢?
1. 知识员工有着强烈的持续学习的动机,并关注于自身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掌握并运用知识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是知识员工的基本特点之一,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提升的,因此,为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的发展现状保持一致,知识员工需要经常更新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技能。他们既有着更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又有着出色的自我学习能力,以此来保持着自身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不会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他们不但在工作时间进行与公司业务相关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探讨研究,而且在业余时间也进行个人的继续学习和有针对性的“充电”, 现今众多的、庞大的、各类非脱产的专业培训市场恰恰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以L公司为例(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