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
私营企业在用人机制上采用传统的人治管理模式从而表现出种种弊端,退出机制可以使家族成员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转换到适当的位置,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家族成员的不合理流动引发的家族关系不和对企业经营决策造成的不良影响。家族成员从企业经营决策中陆续退出,事实上是私营企业由业主制这样一种简单组织形式不断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的过程,也即是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利用人力资源不断提升的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已有不少的私营企业顺利地转变为契约和财产为基础的社会企业。退出机制建立的越早,转型的阻力也就越小,越柔和自然,用人机制会越有效。应注意,建立退出机制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家族成员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时,应坚决地选择家族成员,毕竟他们较非家族成员能够减少监督和协调成本。
(5)提升企业家能力,培养现代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不仅是指企业的创业者还应当包括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企业家的认知领导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因此私营企业家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如图
资料来源:《外国经济与管理》
企业成长逻辑图
企业成长理论的奠基人潘罗斯认为:企业成长是由业务增长引起的企业组织自主扩展演化过程,组织扩展及其阶段演替与企业家改变其对企业投入的质量所决定的临界规模(用员工人数来度量),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临界规模就会导致企业家的能力不足,组织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当私营企业进入成长阶段后,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有必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企业家的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原始动力,也是企业成长的必然结果,两者会形成互动。
职业经理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群体。由于当代中国社会信用制度的残缺以及当今经理人市场的失灵造成了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危机。由于家族制管理的产生基础是在产权家族所有的基础之上,同时存在的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问题,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在私营企业的管理中企业所有者不敢聘请职业经理人。张维迎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认为,中国的私营企业能不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水平。“我们不需要担心缺少企业家,中国人充满了企业家冒险、创新意识,中国要担心的是没有足够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职业经理。”由此可见,作为企业家的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建设将是私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要在私营企业的成长阶段突破家族制管理,必须提升企业家的能力。而提升企业家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他们中倡导和培养现代企业家精神。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柯林斯通过“第5级经理人”,具体描述了现代企业家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各个胸怀大志——但他们的雄心壮志都是将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努力的最大成果不是实质地体现一个伟大的构想,不是表现在人格的魅力,不是满足个人的自尊或积累个人的财富,而是公司本身及其所代表的一切。” 西方创新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产物,而由于制度原因,发展中国家缺乏这种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长期处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主导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短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创业,主要是被动味较浓的生存型企业,无论是创业者还是职业经理人,基本的创业动机还停留在为家族摆脱贫困、谋求生存和追求财富上,在处理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中出现的问题时,不能将企业的成长至于家族或个人利益之上,缺少现代企业家精神。因此,要解决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在私营企业成长中的矛盾,推动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必须在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中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鼓励、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企业家精神的提升。
4、妥善处理变革中的矛盾
新旧管理模式的变革自然意味着企业内部各种权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而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本位管理文化的重构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变革实际中产生的矛盾是不可回避的。私营企业在推进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化的具体步骤上,需要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注意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稳妥地处理管理变革中权利和利益调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例如,以渐进式方式逐渐推进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以适当的方式让职业经理人和企业的骨干人员拥有企业的产权,使其自身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在坚持以能力标准选拔人员的同时,注重在企业内部形成人才竞争机制,并为企业成员,包括家族成员和创业元老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对能力跟不上企业成长的家族成员和企业元老,适当的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使他们得到妥善安置。企业分权、授权进行权力的重新调整时,要以股权和一定的即得利益保留等方式,给失去权力的家族成员和元老以合理的补偿。
(二) 结论
家族制管理作为私营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更适用于私营企业的创业初期。但当私营企业进入成长期,要推动企业的继续发展就要变革家族制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家族制管理迈向现代企业管理是我国私营企业一次关键性的变革,它是企业管理全方位、深层次的“蜕变”。日本学者藤芳诚一在《蜕变的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中指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由旧式的管理方式脱胎换骨的时期……如果一切顺利,企业将会进步和发展,反之,必然导致企业的停滞和破产。此种转变,正如蝉由幼虫到成虫时,必须脱去陈旧的外壳(蜕变),企业也要反复的蜕变,以保持和发展永恒的生命。”私营企业在这次关键性的“蜕变”中,要按照企业成长规律的要求,注意借鉴成功企业的改革经验,妥善处理改革中的矛盾,稳步的推进私营企业的持续成长。
引文注释:
1、付文阁著《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11页
2、陈高林著《管理世界》2001第5期25页
3、克林•盖尔西克著《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付文阁著《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95页
5、付文阁著《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143页
6、付文阁著《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161页
7、付文阁著《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163
参考文献:
1、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出版社1987年版
2、 付文阁著《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
3、 白石“家族企业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7)
4、 曹德骏“家族企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财经科学》,2002.6
5、 侯渡开“家族企业及其转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技版)
6、 孙早“家族与中国私营企业的成长” 《山西财经大学报》,1999(5)
7、 肖艳“我过家族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学术月刊”,2003.(6)
8、 杨晨,唐震“关于家族企业若干问题的讨论”《现代经济探讨》,2000(1)
9、 付文阁著《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
10、张余华:家族企业存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状况《科技进度与对策》,2003(4)
11、 战书“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中国工业经济》,2003.3
12、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2000.5
13、陈故编著《企业病诊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
14、邓特“论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家族企业”《企业经济》,2000(2)
15、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何圣东“当前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可行性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2,(8)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元)